【特别关注】明天,上海将被这个关键词刷屏
2017年9月15日-16日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中国质量(上海)大会
此次大会嘉宾阵容强大。国内嘉宾将邀请全国质量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部分地方省级政府负责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负责人,国内质量专家、有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负责人。海外专家的邀请名单则包括有关国家质量主管部门的政府官员、国际质量相关组织负责人、知名质量专家和跨国企业家等。
除主旨演讲外,此次大会届时将设五个分会场。会议主题分别是“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质量挑战的答案”、“质量改善生活:来自公共领域的观点与实践”、“技术革命与质量再思考: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认证认可助力质量提升” 。在16日的闭幕式上大会还将发布《上海质量宣言》。
质量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围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质量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上海始终把质量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下面就和质监君一起来看看,上海是如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积极承接国家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质量提档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在BV公司调研
完善质量社会共治,增强质量发展“获得感”。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的多维度质量工作体制。在政府层面:市区两级都建立了由相关委办局组成的政府质量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领导全市质量工作,政府质量工作纳入区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行业层面:建立有47个行业组织组成的上海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成为第三方组织主动参与质量社会治理的有效平台。在社会层面:推动建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充分利用质量智库,开展质量理论和技术研究。在企业层面:建立上海市国有企业质量工作网络、上海市中小企业质量工作网络,通过各种手段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评选中,上海2家企业获中国质量奖,自2008年设立市长质量奖以来,共计13家组织、8名个人获此殊荣。有效期内上海名牌1191项。目前,上海将借鉴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方法,探索实施上海品质认证实施制度,完善通用评价要求以及先进团体标准,重塑上海制造和上海服务的“金字招牌”。
上海积极探索建立“标准+质量信用”为基础的社会质量诚信体系。通过制定《企业质量信用分级评价标准》和《全过程信用管理要求》等地方标准,在轻工、纺织服装、建材等行业开展质量信用分级试点评价;在电梯维保单位、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环节重点推进质量信用监管。此外,稳步推进上海市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和商务诚信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商务诚信为核心的现代流通治理新模式,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和便利化营商环境。
目前,上海已经构建了从伤害监测、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到缺陷召回的产品质量全链条监管体系,实现产品伤害监测、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等信息无缝衔接。910个产品伤害与缺陷信息监测点实现了全市16个区的全覆盖,仅2016年就采集产品伤害与缺陷产品信息22万余条。2011年以来本市共受理汽车等产品相关缺陷投诉近1200起,仅缺陷汽车就召回47万余辆。
从当前国家计量供给水平看,上海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在基础建设领域,建有(150-2500)兆帕压力和镜向光泽度2项国家计量基准,1694项计量标准,其中7项达到国际水平,6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卫星导航领域,上海时间频率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飞机动态位置时间检测系统和机载卫星导航接收机提供了测量依据。在飞机制造领域,自主研发的大飞机“铁鸟”、“铜鸟”、“电鸟”三鸟联验平台,实现了2300个传感器的在线计量校准,在近似真空的物理激励条件下,完成C919大型客机的仿真综合测试为C919首飞成功保驾护航。在公平贸易、交通安全等民生领域,开展了“集贸市场自助式公平秤”和“家庭用水银血压计免费校准和小修”两项市政府实事工程。诚信计量示范社(街)区创建工作被纳入“文明社区”评价体系。
上海是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统计,上海的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从2011年的625家增长至2016年的1009家,从业人数也从2011年的41591人增长至67178人。全市拥有国家产品质检中心47家,还有300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上海正积极打造静安市北高新和浦东两个“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为上海打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高地,为“双创”和“四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为增强质检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全系统共实施科研项目656个,科研经费总投入2.25亿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3个,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了3培,经费总投入4968万;省部级科研项目158个,经费总投入7977万。共实施技改项目1225个,总经费达6.7亿元;其中,获质检总局支持的项目35个,总经费投入4743万;市局支持项目86个,总经费投入1.1亿。截至“十二五”末,全系统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达12403台,设备原值22.7亿,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科技投入使科技产出明显提高,2011年至今,全系统共收获省部级(含)以上科技奖励3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1项,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25项(含一等奖1项)。全系统共申请发明专利139项,授权100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41项,授权138项;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18项。发表科技论文2090篇,其中SCI/EI收录118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528篇,科技著作32本。主持标准制修订246项,含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173项。
2017年,上海市计测院配合复旦大学联合发起国际级大型科研计划——人类表型组计划研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包括四个方面:重大科学设施群、顶尖的创新单元、大型科研计划。人类表型组计划研究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的第一个大型科研计划,市计测院将承担项目100多个研究测试中物理量的梳理和建标任务,项目总经费预计将达到6亿元,目前项目正在最后审查阶段。由上海市计测院牵头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项目——“跨尺度微纳米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项目总经费7000万元,联合了清华、复旦、同济等一流高校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一流研究机构,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已开发4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纳米测量科技仪器,可广泛应用于科技研发以及半导体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在2016年科技部中期评估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上海市质检院成功牵头申报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专项“家具中挥发性有机物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省级质检机构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专项一级课题的案例。项目围绕绿色、安全、环保型家具产品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集成技术开展研究。
2016年上海质监局又与复旦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一次性签署了8个专项合作协议,对应不同的合作领域,分别为:光学与时间频率、航空航天、核安全与精准放射医学、检测互联网、食品安全、特种设备、质量检验、质量与标准化。在全面战略合作框架下,重点开展光学与时间频率计量测试发展专项合作、航空航天领域多元工况计量测试研究专项合作、核安全保障与精准放射医学计量专项合作、检测互联网技术专项合作、食品安全专项合作、特种设备检验技术专项合作、质量检验技术专项合作、质量与标准化专项合作。
围绕国家产业布局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力投入新能源汽车、卫星导航定位服务产品、港口起重机械、智能电网等国家质检中心建设,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填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质量技术基础空白,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卫星导航国家质检中心,自2013年开始筹建,2016年初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正式成立,今年年初获得“北斗卫星导航产品1002质量检测中心”资质,同时成为中国船级社授权认可的国内首家船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接收产品检测和试验机构。导航中心检测能力覆盖卫星导航与定位服务产品各产品类型,具备全部标准关键项目的检验能力,承担了“军方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应用推广与产业化基础类项目——《北斗导航产品测试检定系统研制》”军民融合发展重大科研项目,参与了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长三角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制定了上海市导航与定位产品标准化体系框架,参与了7个国家/行业标准制定。
此外,上海质监局系统在生物计量、核计量、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领域都具备较量的科技研发能力,填补了众多相关领域的质量基础研究空白,促进了上海市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精准放射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质量基础上海品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方案要求,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开展“上海品质”第三方认证。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组织实施“上海品质”认证,到2020年,推动获证组织超过100家,形成在全国和国际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行业和企业品牌;到2030年,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
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围绕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装备制造业,推进国家级标准创新园区、基地和示范试点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创新基地的重要作用、国际标准化上海协作平台、在沪国际标委会秘书处等机构平台的作用。到2020年,研究制定有效地方标准总量达到600项,培育符合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100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船舶、汽车、中医药等领域的重点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主导制定关键性国际标准10项以上。到2030年,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活动中心。
聚焦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培育有国际影响的质检机构。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和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填补检验检测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建设高水平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智能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检验检测需求研究,深化卫星导航、智能电网等国家质检中心建设;统筹布局全市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和改革,鼓励跨区域、跨行业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化发展,大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民族品牌。